服务热线:(AM:09:00-PM:18:00) 0731-88186992 |
您当前的位置:研学资讯 > 政策解读 |
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选择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纪实(上) |
“我们学校围绕德育目标,将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以及校本课程‘舜文化’三级课程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到六年级贯通衔接的‘孝、悌、信、礼、勤’五德序列化教育,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近日,济南市舜耕小学校长胡爱红告诉记者,该校“润德课程”校内外融合、“践、习、修、养”一体化的德育实践,受到师生家长的欢迎。 舜耕小学“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与以往一些枯燥乏味的传统德育课大不相同,这也是山东省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山东近年来开展的德育一体化改革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课育人、全程育人的“四全”育人理念,创新理念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四位一体”,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德育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问题导向:“五大困扰”倒逼德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德育模式不能满足当前中小学生发展成长需要的矛盾日益凸显。 “原来很多德育课针对性不强,内容空泛,形式单一,灌输、说教多,互动、共鸣少,实效性差,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德育课枯燥乏味,德育效果不佳的问题突出,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小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临沂十一中校长刘书君几年前就对这一问题深有感触。 山东2014年开展的一次调研发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中小学德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课程专门化、学科教学知识化、德育脱离生活化、校内外教育割裂化。 “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往往重视了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但忽视和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培养等。德育工作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困扰,倒逼德育工作针对问题出发,深化综合改革寻找新的有效路径。”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说。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往往会扮演“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角色,德育的首要地位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德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并下决心要破解立德树人工作的这道难题。在前期德育改革调研及德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这一问题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专门提议组织召开了“落实十九大精神,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座谈会,明确要求教育工作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此前,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高度关注中小学德育改革工作,对改革建设工作作了详细的批示指导。时任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更是多次亲自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要求开辟中小学德育新境界、新局面。 “也正是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指导引领,确保了德育一体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 理念突破:构建一体化中小学德育体系 自2007年起,山东即在全省启动实施了文化育人的研究实践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4门地方必修课程。从2009年开始,山东又全面开启了以家长委员会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并在山东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我们在深入调研论证过程中认识到,没有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德育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就很难取得突破。”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说,“我们在改革实践中逐渐突破原有德育理念的局限,形成了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理念,以此来全面统筹推进德育改革,增强德育的系统性、精准化和适切性,打造德育改革的升级版,建设整体育人的新格局。” 在此前10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15年山东又创造性地提出并全面启动实施德育一体化建设。这一改革的首要特点,是突出“四个全”的德育新理念。 “‘四个全’即全域育人、全员育人、全课育人和全程育人。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了德育的空间、主体、载体和时间四个维度,有严密的内在联系。”张志勇介绍,“其中,‘全课育人’的理念涵盖了学校德育的载体和实施途径,是德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指学校所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课程,都应承担德育的任务。‘全员育人’则是德育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全程育人’与‘全域育人’是德育一体化过程中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要素。” 此外,张志勇认为,“一体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德育在中小学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和各学科的横向贯通上。实现课内外深度融合,能够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形成按学生年龄特点梯次推进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方位、立体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山东启动实施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一体化建设进程。 顶层设计:提纲挈领研发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要真正在中小学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头绪纷繁复杂,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哪里下手突破呢? “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突破口,关键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上下功夫,提纲挈领做好顶层设计。”张志勇说。 2014年至2015年,山东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研论证后,组织各方面专家和学科骨干教师千余人次,编制完成了囊括小学、初中、高中17个学科,包括德育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德育、学科德育4个大类的《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提纲挈领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工作。 “其中,德育课程是其它课程的导向标和灵魂,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则是在德育课程的总目标下,共同承担起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且后三类课程对学生道德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张志勇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的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还重点挖掘突出了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案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德育特点指学科或活动特有的育人价值和教化功能,德育范畴指学科或活动内容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实施建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科或活动德育实施提出建议,评价案例则根据德育特点、德育范畴,给出3至5个典型评价案例,让教师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仲红波介绍。 “指导纲要构建起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新格局,形成了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贯通,课内外深度融合,按学生年龄特点梯次推进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突出了一体化、系统化、精准化和适切性的要求,使德育目标明确清晰、德育过程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唐汉卫说。 全面推进:一体化改革迎来德育新气象 在一体化德育新理念及指导纲要的高端引领下,山东的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蓬勃开展起来,已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果说旅游让我发现世界,那么研学让我发现自己。”经过革命老区临沂枣庄线、北京线和西安线的3次研学旅行后,济南十四中八年级学生卢雨辰说,“研学实践不仅让我抛掉课堂上的禁锢,在枯燥的知识上进行实践体验,更让我发掘出了自身的勇气与潜力,懂得了自立、自律和自强不息!” 研学旅行课程是济南十四中的综合类课程之一,也是实践活动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此前该校并未系统地研究实施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2016年的第一次研学旅行线路考察,我们项目组7天跑遍了国内6个城市的28个考察点,行程2100多公里。成功推出第一季研学课程后,不到7分钟,几乎所有的研学路线名额就被学生一抢而空。”济南十四中研学旅行课程项目组主管李海燕老师告诉记者,“项目组不仅要打破课内外的限制,负责研学线路设计和实施等,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设计出属于学校自己而非旅游公司的研学课程,保障研学课程质量。” “我们到数字国学体验馆上课了!”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凯实验学校,一提起传统文化,学生们就津津乐道、热情高涨。原来,该校借助“互联网+”,建起了数字国学体验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环境、情景教育教学设计,开发实施诵读、节日、礼仪、书法等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课程,集体验、学习、传播、检索、应用于一体,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在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沂市,包括党史国史馆、廉洁馆、心理健康教育馆等在内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自2014年9月投入使用以来,已在计划内、外接待31.5万人、14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前来实践学习。临沂市沂南县率先启动的“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目前已接待学生5000余人次。“这一课程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知识学习、实践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教科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所长曾庆伟说。 近日,第三方机构关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德育课程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容易接受。有约九成的中小学师生表示,除了品德课老师外,其它科目老师也开展了学科德育融合渗透工作。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均超过了90%以上,德育一体化改革受到师生欢迎。 “下一步,我们还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邓云锋表示。(本报记者 魏海政) 来源:2018-04-26 《中国教育报》 |